适老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伊春要闻

“转”出一片新天地

日期: 2024-06-07 09:11 来源: 伊春日报社
【字体:

“转”出一片新天地

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目前,以桦树汁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在全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这是桦肽药业生产车间一角。

林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初夏时节的伊春,青山含黛,绿水如眸,无不在一片温润明净里弄了诗意,到处都被写上了美丽的字眼。

5月23日,以“美丽伊春、生态康养”为主题的第三届“伊春生态日”系列活动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盛装启幕。这是加速推动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探索具有伊春特色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打开生态文明建设“伊春模式”的一次集中展示,意义非凡。

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资源是我市最宝贵的资源,小兴安岭大森林是我市最大的家底。

作为重点国有林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我市始终牢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政治嘱托,围绕答好新时代新征程“林区三问”新答卷,锚定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提速新兴产业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400万公顷浩瀚林海,森林覆盖率高达83.8%,森林蓄积量3.7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和湿地资产总价值达1.6万亿元。伊春犹如一座巨大的“水库”、一座厚重的“钱库”、一座丰硕的“粮库”、一座优质的“碳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都大地生机盎然。走进友好区“碳汇伊春暨小兴安岭生态经营示范林”,树木长势良好,一株株红松直冲云霄,从远处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通过培育针阔混交树种、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干扰树,科学提升森林质量,快速提高林木蓄积,不断增强碳汇功能。”伊春森工集团森林生态建设部部长王守涛说,“一方面通过严管资源推进大保护,另一方面是利用科学经营实现高质量。”

“轻基质容器苗透水和透气性好,我们利用草碳土、珍珠岩、控释肥按一定比例配方做基质,培育出的苗木根系更发达,病虫害少,有极强的适应宜林环境能力。运用轻基质育苗技术培育刺五加、五味子等1340万株,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项目荣获全国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上甘岭林业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汝明兴介绍,通过推广容器育苗造林新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造林窗口期由一季延长为三季。采取顶芽劈接的技术,使红松12年即可达到丰产,让松塔成为林区职工群众的“致富果”。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

我市深刻领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从“人林对立”到“人林和谐”,从“锯树伐木”到“造林护绿”,昔日的“伐木工”变身“育林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义。如今,把林子养得更绿,“绿树生金”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已成为林区人的共识。

2023年,我市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来之不易。我市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理念,深入做好“保、育、治、转”文章,坚决守护好小兴安岭原生态风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2万平方公里,接近市域总面积的一半,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个、67万公顷。构建“1+61”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防灭火一体化改革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实现连续2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建立“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三到位、全覆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做法在全国推广。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废弃食用菌包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全省首部单一树种红松保护条例,为我市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我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无废城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综合指数多年排名全省前列。

5月29日,“移动的五星级酒店”——“林都号”旅游列车今夏首次驶进“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来自新加坡、文莱、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59位游客,深度体验“祖国林都”“红松故乡”“天然氧吧”的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自然之美,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我简直是‘醉’了,在伊春体验诗意生活,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舒适感,我收获了新的风景、新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新的回忆,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值得选择。”第一次来到我市的新加坡游客郑倩薇兴奋地说。

作为我省首列高品质体验式旅游观光列车,“林都号”今年计划开行26个班次,10个班次已售罄,其他班次销售接近70%。项目建设期间,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赴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对接洽谈,推动“林都号”旅游列车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用、当年盈利,荣获“2024年冰雪文化十佳案例”称号,擦亮了黑龙江冰雪旅游的靓丽名片,为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注入新动能。

我市先后获评“中国全域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康养旅游城市”“2023中国冰雪旅游城市12佳”,成为全国仅有的5个、中国北方第一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伊春地处北纬47°,夏季平均气温22摄氏度,是全国闻名的‘天然氧吧’。”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袁长焕介绍。

在这个“天然氧吧”中,我市深耕森林生态旅游业,锚定在全省率先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快构建以旅游业为主业的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不断丰富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等新场景、新体验,着力提升“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的更新、更优旅游体验,持续叫响“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2023年,我市共接待游客156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4.2亿元。

我市充分依托和用好生态资源禀赋,聚力构建“1234”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把稳步推进“双碳”行动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推动要素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聚集,着力打造具有伊春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建设完成省重点新能源项目11个,第一个投资超百亿的伊春五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面启动,铁力年丰200MW风电项目计划年底前实现并网发电,嘉荫100MW风电“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目前,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核心资源项目库,涵盖生态旅游、森林食品、北药种植等领域77个项目,总投资980.4亿元,累计开工36个,完成投资34.7亿元。全市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贷款到位资金17亿元。同时,大力发展“碳汇经济”“氧吧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全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开路。

在第三十三届哈洽会上,我市展馆热闹非凡、人流如织。小兴安岭的天然美景和资源优势一览无余。蓝莓、姬松茸、山猴头、红松籽、桦树汁……散发着大森林气息的绿色食品、“山珍野味”琳琅满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客商驻足。

打开一瓶桦树汁,入口清新,风味独特。“我们的桦树汁产品全部源自于伊春市的白桦树林,其特点是原生态、纯绿色,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伊春桦肽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子涵介绍。

在伊春森工新青林业局公司松林生态茶文化园,一进门就能闻到阵阵茶香,经过加工的刺五加茶被分拣到一个个小罐内。

“我们把大家常在野地里挖的山野菜,打造成为了一项新产业。”新青林业局公司松林林场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勇介绍,通过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茶叶研究机构合作,小兴安岭的刺五加、暴马丁香、蒲公英等特产与武夷山大红袍制茶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生态茶品牌。

围绕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我市积极放大农林一体、绿色有机优势,建基地、强加工、塑品牌,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目前,建成有浆果、坚果、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基地180个,组建黑龙江省桦树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伊春蓝莓”入选黑龙江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品牌价值达16.5亿元,开发出松仁坚果油、蓝莓汁、桦树汁、木耳茸饮、速冻山野菜等800多种产品,17家企业、25款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名录,“森林大厨房”加快布局设点,我市入选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荣获“森林生态食品之都”称号,让更多的绿色有机森林食品加快走出大山、走上百姓餐桌。

我市还大力发展以生猪、禽、羊为重点的常规养殖和以毛皮动物、鹿、蜂为重点的特色养殖,建有森林猪、雪貂、湖羊等120个特色养殖基地,构建起“常规+特色”畜牧产业发展格局。金新农、新希望等“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相继落地,伊春森工建成标准化湖羊养殖基地15个。

在铁力市满江红村,村里85%以上的农户都在种植平贝。2023年,满江红村平贝迎来大丰收,产量超过3000吨,产值达到约1.3亿元。如今,“铁力平贝”成功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省首批“土特产”名录。

在平贝产业的带动下,铁力市人参、北五味子等寒地龙药的种植、加工产业发展也逐步稳健,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寒地龙药种、产、销产业发展之路。据统计,2023年铁力市寒地龙药总种植面积约10.6万亩,产值达到13.36亿元。

近年来,我市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富集的中药材资源,整体布局,重点打造林都北药产业园,推动优势品种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达到80万亩,拥有制药企业13家、中成药批准文号184个,2023年北药现价产值同比增长9.12%,第四届黑龙江中医药博览会签约合作项目20余个、签约金额达15亿元。

追“青”逐“绿”向未来。绿色,已成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色,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伊春以生态为笔,绘就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业兴人和、绿富同兴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