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政办规〔2022〕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中、省属各单位:
《伊春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已经市政府十五届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伊春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黑土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是全省黑土地保护的组成部分。为更好保护利用宝贵的黑土地,根据《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用养结合的原则,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改善黑土耕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机化建设和农业信息化等方面,扎实开展黑土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黑土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4.70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53.15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
(一)组织推进机制不断强化。编制《伊春市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伊春市推进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度工作实施方案》《伊春市辖区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铁力市水土保持规划(2019-2030年)》《嘉荫县水土保持规划(2019-2030年)》,成立伊春市黑土耕地保护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黑土地保护监督考核,实现黑土地保护法治化、制度化和长效化。
(二)耕地数量质量不断稳固。严守耕地红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遵守省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严格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市耕地面积保持在388.6088万亩,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161.496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面积96.73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耕地面积58.13万亩。完成10个县(市)、区黑土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将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全部落实到具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全市设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51个,实现10个县(市)、区耕地质量调查全覆盖。
(三)耕作技术模式不断优化。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0.67万亩。大力推进科学轮耕制度,把秸秆还田作为提升黑土耕地地力的重要措施,旱田以“翻埋还田”为重点,根据不同积温条件和土壤类型,因地制宜形成翻埋、碎混、覆盖等三种秸秆还田方式;水田以“一翻两旋”为重点,形成翻埋、旋耕和原茬搅浆等三种秸秆还田技术。2020年度,全市秸秆利用还田率达到74.7%以上。坚持农机农艺融合,装备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018台,2020年全市深松整地面积102.35万亩。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累计面积38.7万亩。
(四)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加强重大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广现代植保装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截至202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推广面积331万亩,覆盖率达到91%,化肥施用量19477吨(折纯,不含农垦),比2015年减少5503吨,减幅22.03%;农药使用量703吨,比2015年减少265吨,减幅27.37%。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示范。大力推进种养结合,2020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15%。
(五)生态建设条件不断改善。坚持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有效遏制黑土地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和耕地质量下降势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32平方公里,为“十三五”规划治理面积的316 %。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结合防护林建设、防风固沙林建设,改善黑土地生态环境。全市累计造林61.8094万亩。
(六)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集约化生产水平。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农机合作社24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4.1万亩(农村集体耕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7.7亿斤。
二、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机遇
1.中央、省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统筹运用工程、农艺、生物措施,对黑土地实施数量、质量、生态全面保护。
2.保护政策支持有力。国家和省在耕地地力保护、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耕地休耕轮作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集中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3.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十三五”时期,我市把黑土地保护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项来抓,总结探索了一整套黑土地保护工作制度和秸秆翻埋还田、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进一步提升黑土耕地保护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
4.发展绿色农业所需。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农产品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伊春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
(二)面临挑战
1.耕地质量提升任务依然艰巨。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农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还未根本改变,保护投入有限,造成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近年来虽然持续加大秸秆等有机物料还田力度,部分地块耕地质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从整体上看,耕地质量提升工作任重道远。
2.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不积极。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黑土地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责任约束,片面追求产量,重利用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黑土地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3.集中组织化有待提升。黑土地保护需要实行区域化统筹、规模化实施、系统化管理,在现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下,妥善处理好黑土地整体保护与分散经营的关系,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应用和先进栽培技术模式并行推进,确保黑土地保护措施落实落靠。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现代农业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依靠科技引领带动,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优化结构,创新服务机制,综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改善黑土区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促进我市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统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黑土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合理轮作等综合治理模式,促进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统筹把握耕地地类,实行科学分区分类,针对水热条件、地形地貌、耕作模式等特点,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突出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提升耕地质量,分区分类实施黑土地保护技术措施。
3.坚持机制创新、示范引领。以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探索项目统筹、资金整合、技术集成、规模建设、评价验收等黑土地保护机制,实施集中连片一体化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
4.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规划引导,通过市场化运作,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健全黑土地保护责任体系,建立黑土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形成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
1.保护面积。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和划定的“两区”实现全覆盖,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铁力市45万亩,嘉荫县35万亩。到2030年,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118万亩。其中,铁力市66万亩,嘉荫县52万亩。基本覆盖典型黑土区耕地。
2.保护目标。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旱田平地耕作层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耕作层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25厘米。到2030年,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25年提高1克/千克以上。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持续提升黑土耕地质量,改善黑土区生态环境。
3.保护效果。通过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到2025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含农垦)达到18亿斤。
专栏1 “十四五”时期黑土地保护主要任务目标
类别 | 任务 | 预期目标 | |
到2025年 | 到2030年 | ||
保护 面积 | 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 | 80万亩(铁力市45万亩、嘉荫县35万亩) | 118万亩(铁力市66万亩、嘉荫县52万亩) |
保护 目标 | 土壤有机质平均增量 | 比2020年平均提高 1克/千克以上 | 比2025年平均提高1克/千克以上 |
耕作层平均厚度 | 旱田平地:≥30厘米;坡耕地:≥25厘米。 水田:20-25厘米。 | ||
保护 效果 | 全市粮食产能 | 力争达到18亿斤 |
|
四、重点工程及建设任务
衔接《伊春市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内容,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保数量、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多措并举保护治理黑土地。
(一)数量管控工程
1.严控耕地保护红线。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完成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土地复垦等相关政策,确保完成规划期内黑土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2.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依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黑土耕地规模。强化对占用黑土地的管控约束,使得城镇发展等非农建设尽量避让优质黑土地。
3.严格土地执法。履行好守土责任,保护好辖区内耕地不受侵犯,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深入核实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占用耕地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及绿色通道、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或将耕地转为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问题。建设项目坚决不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无法避让耕地的,应当进行表土剥离和利用。全面加大黑土耕地违法违规问题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盗采泥炭黑土、乱占耕地建房等违法行为。
专栏2 耕地数量管控工程
类别 | 任务 | 预期目标 |
耕地数量 | 严控耕地保护红线 | 确保完成规划期内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
耕地用途 | 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黑土耕地规模。强化对占用黑土地的管控约束,使得城镇发展等非农建设尽量避让优质黑土地。 |
耕地执法 | 严格土地执法 | 建设项目占用黑土地的,应按规定进行表土剥离和利用;全面加大黑土耕地违法违规问题执法力度。 |
(二)水土保持工程
1.治理坡耕地。对低山丘陵区的坡耕地,采取少免耕秸秆覆盖、等高耕作、深松等农艺措施,治理坡耕地,防治坡耕地侵蚀退化。禁止在1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对15度以上坡地已经开垦并种植农作物的,由当地政府制定退耕计划,逐步恢复植被。
2.治理侵蚀沟。加强耕地侵蚀沟治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利用生物措施工程,修复耕地中的中小型侵蚀沟,防止水土流失。营造沟头、沟岸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林;修建沟头防护、谷坊等沟道防护设施:采取填埋措施,恢复耕地。到2025年,治理侵蚀沟178条以上。
专栏3 水土保持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坡耕地治理 | 对低山丘陵区的坡耕地,采取少免耕秸秆覆盖、等高耕作、深松等农艺措施,治理坡耕地。 | 防治坡耕地侵蚀退化。 |
侵蚀沟治理 | 营造沟头、沟岸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林;修建沟头防护、谷坊等沟道防护设施:采取填埋措施,恢复耕地。 | 到2025年,累计治理侵蚀沟178条以上。 |
(三)田间配套工程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围绕田、土、水、路、电、技、管等建设任务,重点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等工程,推动一体化综合施策,因地制宜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建设集中连片、农业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143.68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黑土高标准农田10.6万亩。到2030年,全市累计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146.68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黑土高标准农田35.57万亩。
1.推进农田灌排体系建设。按照区域化治理,灌溉与排水并重,渍、涝综合治理的要求,对骨干输水渠道、排水沟、渠系建筑物等进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配套,完善田间排灌渠系,配套输配电设施,实现灌溉机井全部通电。
2.推进田间道路建设。按照农机作业和农资、粮食运输需要,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推进路网密度、路面宽度、硬化程度、附属设施等规范化建设,使耕作田块农机通达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机化建设,推广应用适于生态、高产农艺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作业技术标准。
3.推进田块整治建设。推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设,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有条件的地区,旱田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300亩左右;水田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5亩左右,各类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可适当扩大网格面积。开展耕地平整,合理调整田块地表坡降,增加耕作层厚度。
专栏4 田间配套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
到2025年 | 到2030年 | ||
黑土 高标准 农田 建设 | 对骨干输水渠道、排水沟、渠系建筑物等进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配套,完善田间排灌渠系,配套输配电设施;推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设。平整耕地,合理调整田块地表坡降,增加耕作层厚度;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推进路网密度、路面宽度、硬化程度、附属设施等规范化建设。 | 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143.68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黑土高标准农田10.6万亩;农田灌排体系逐步完善,灌溉机井全部通电;有条件的地区,旱田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300亩左右,水田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5亩左右;耕作田块农机通达率达到90%以上。 | 2030年,全市累计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146.68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黑土高标准农田35.57万亩。 |
农机化 建设 | 推进大型、智能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逐步淘汰性能低、耗能高的机具,优化农机装备,实现农机技术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力支持秸秆还田离田、免耕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作业示范推广。 | 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200台,保有量达到1300台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96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8%以上。 |
|
(四)地力提升工程
1.实施耕地深松作业。推行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通过深松整地,促使土壤保墒、抗倒伏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继续推广“一主多辅”种植模式,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为主,大力提倡“三三制”轮作,允许实行“二二制”轮作,实现耕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
2.实施保护性耕作。以秸秆还田利用为重点,旱田推广“龙江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水田推广“三江模式”,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到2025年,全市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埋(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累计达到80万亩次。
3.实施有机肥还田。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稳步实施有机肥还田利用。探索种养结合,引导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示范推广粪肥还田专用机械施用有机肥,结合秸秆粉碎实施深翻整地作业。
专栏5 地力提升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深松轮作 | 推广应用大马力拖拉机等专用深松机械实施深松整地作业,作业深度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加厚耕层。继续推广“一主多辅”种植模式,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为主,大力提倡“三三制”轮作,允许实行“二二制”轮作。 | 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埋(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累计达到80万亩次。 |
保护性耕作 | 旱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秸秆翻埋(压)、碎混、免少耕覆盖等还田技术;水田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技术。 | |
有机肥还田 | 探索种养结合,引导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 |
(五)生态保护工程
1.节约化肥投入。推进科学精准施肥,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做到有机、无机与生物肥相结合,示范推广应用配方肥、缓控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及施肥技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持续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指导养殖户按照要求完善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制定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及时准确记录有关信息,确保畜禽粪污去向真实可追溯。指导乡村在养殖密集区建立“三防”粪污收集点。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2.节约农药使用。加强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末端发现能力和科学防控指导能力。更新改造植保施药器械,示范推广高效植保机械,推进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科学规范用药技术,推进精准施药。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农用残膜回收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减量规范施药技术实现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
3.节约利用水资源。旱田区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灌、坐滤水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水田区通过完善田间渠系配套基础设施,减少水资源损失率。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技术,提高田间用水效率。
专栏6 生态保护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科学施肥用药 | 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机械分层、侧深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及高效新型肥料;更新改造高效节药施药机械,持续补贴更换节药喷头,推进规范化减量施药和绿色防控技术。 | 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规范施药作业均实现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
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 | 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回收处理;强化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 |
节水灌溉 | 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灌,推广坐水种等抗旱保苗技术。完善水田田间渠系配套基础设施。 |
(六)监测信息工程
1.建立黑土耕地监测网点。依托现有的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按要求建立完善黑土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调查点,开展黑土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加强黑土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汇集和共享。以省级以上科研院所为依托,探索建立黑土耕地保护监测体系,完善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
2.建立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探索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制度。在坚持科学、公正、准确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执行期和任务完成时的数量和质量评价,监测黑土地保护实施效果。
专栏7 监测信息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耕地质量 调查监测体系 | 建立完善黑土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调查点。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 建立完善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
建立实施效果 评价制度 | 探索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制度;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 | 建立黑土地保护效果评价体系。 |
五、区域布局及保护措施
根据我市自然、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土壤类型及农业生产实际等因素,将黑土耕地划分为平地旱田、坡耕地和水田3个类型区。
(一)平地旱田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铁力市和嘉荫县,土壤类型以草甸土、黑土为主。以有机质全耕层补给、增加耕层厚度、建立肥沃耕作层为重点,推广以秸秆翻埋(压)还田为核心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秸秆碎混还田、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持续推进种养结合,鼓励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合理半径内衔接,实现无害化处理后的畜禽粪肥就地利用。推广“一主多辅”轮作模式。完善灌排设施,规范化改造低洼内涝区排水系统。因地制宜开展田块整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二)坡耕地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铁力市、嘉荫县,土壤类型以暗棕壤、黑土为主。坡耕地推行科学配置农田道路、防护林和沟道构建导排水体系,完善蓄水、导水、排水等水土保持配套设施,拦蓄和疏导地表径流;采用改顺坡垄为横坡垄、等高线条带种植。实施少免耕秸秆覆盖、等高耕作、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阻控坡耕地侵蚀退化,保水增肥。侵蚀沟采取修建沟头跌水等沟道工程防护设施,配合生态袋护坡、沟道削坡、生态固沟、秸秆填沟、绿色过水通道等治理措施,控制侵蚀沟进一步发展或将侵蚀沟修复为耕地。
(三)水田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铁力市,土壤类型以黑土、草甸土、水稻土为主。推广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原茬搅浆为核心技术,合理配施有机肥的“三江模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保护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灌排工程建设。规范化改造低洼内涝区排水系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条田化改造,开展田块整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黑土地保护工作专班作用,建立市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组织协调指导。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全面落实“田长制”,统筹推动黑土地保护政策落实,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压实各级政府和部门黑土地保护利用责任。将黑土地保护纳入到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和乡村振兴目标考核中。
(二)强化政策支持。以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探索开展黑土地保护整建制创建,打造黑土地保护示范样板。落实相关农业补贴制度。加强行业内相关资金和行业间相关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完善、加强灌排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政策项目,统筹资金加大投入,实行综合治理,形成政策合力。
(三)创新服务机制。探索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织引导小农户将农业生产中耕、种、防、收等环节服务托管,解决小农户规模化生产难题。
(四)加强主体培育。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生产,将黑土地保护利用措施和责任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实施主体。
(五)强化依法保护。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把黑土地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相结合、与保障粮食安全相结合,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黑土地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形成联动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等违法行为,做到依法管土、依法护土。
(六)加强宣传培训。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重点宣传与普及教育相结合,积极利用新闻媒体、电视台、短视频、动新闻、宣传标语等多种有效宣传形式,深入乡镇、村屯,大力宣传黑土耕地保护相关法规、政策、技术措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全社会都来重视和保护黑土耕地, 营造保护利用黑土地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