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时  效:
名  称: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伊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伊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0-13 10:48来源: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访问量:
字体:

伊政办规〔20223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中、省属各单位:

    《伊春市“十四五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十五届十七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伊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交通运输由“基本适应”转向“提质增效”的逐步转型,全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伊春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伊春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按照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和国家、省市相关规划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交通运输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基础设施衔接顺畅、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信息先进适用、资源环境低碳绿色、安全应急可靠高效、行业管理规范有序”发展思路,建立了外通内联、安全便捷的公路运输网络,改善了城乡之间和与周围城市之间的出行条件。初步形成了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公路、水运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公路规模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统筹协调发展。全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1亿元,实现平稳增长。普通国省道方面,改扩建普通国省道217.9公里,累计完成投资达到33.5亿元。农村公路方面,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建设里程703.9公里。全市33个乡镇,205个建制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为“乡村振兴”和“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公路等级持续优化。2020年底,伊春市域公路网总里程达8060公里(比2015年增加106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24.6公里/百平方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境内高速公路167.011公里,占总里程2.07%;一级公路里程169.871公里,占总里程2.11%;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1275公里,占总里程15.82%,比2015年增加6.99%。

航道通航条件逐步改善。到2020年底,辖区航道通航里程249.5公里,其中等级航道249.5公里,占总里程的100%。

港口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2065万元,推进港口码头建设。到2020年底,辖区内共有水运企业2家,港口码头3个,各类营运船舶2艘。

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有序推进铁力至伊春快速铁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已于2018年完成全部前期工作,2021年开工建设。项目与即将建设的哈尔滨—绥化—铁力客运专线,构成哈伊客运专线,并预留伊春西站—鹤岗南站的快速铁路,在黑龙江东部形成高速铁路双环网络。

航空枢纽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伊春林都机场实施了改扩建工程。2017年12月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伊春机场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年7月伊春林都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20229月机场飞行区及航站楼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机场航站楼9139平方米,站坪面积5.28万平方米,共设8个机位,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万人次的使用需求。机场共有3家航司开通3条航线,通航北京、上海、大连、广州、沈阳等国内5个城市。

运输场站发展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规划建设公路运输场站,共新改建7个客运站,总投资18474万元。其中,新建地市客运站1个,新建区县客运站3个,改建区县客运站3个。有力促进全市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客运综合服务水平,极大地方便百姓出行。

区域交通条件显著提升。伊春市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体系较为完善。公路方面,有分别至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绥化、鸡西、七台河、佳木斯、鹤岗、双鸭山、黑河等地市的客运班线;铁路方面,有通往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长春等地市线路;航空方面,伊春林都机场有通往哈尔滨、北京、上海、大连、沈阳的航班。基本满足全市居民出行需求。

城乡交通发展逐步完善。伊春市拥有9乡24镇,已建设乡镇客运站49个。“十三五”期间,新建农村公交站点51个。

交通扶贫成绩显著。按照脱贫攻坚“三通三有”要求,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南岔县、铁力市4个贫困村完成农村公路改造项目7.98公里。其中:南岔区晨明村、宝泉村、秋冷村公路建设总里程为5.98公里;铁力市石长村至铁金公路改造升级2公里。

2.运输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城市公共交通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快速化发展,广大百姓公共出行更加便捷,不断满足不同层次游客出行需求。到2020年底,全市公交车公司共有9家,公交线路93条,线路里程达1831.5公里,日均公共交通客运量14.3万人次,公交车辆679台,其中燃油车250台、新能源车395台,清洁能源车34台,新能源车占公交车总量的58.1%。全市出租汽车公司共有45家,出租汽车保有量3771台;汽车租赁公司7家,租赁车辆28台;公共自行车公司1家,公共自行车1600台。全市共成立电召叫车平台14家。出租汽车全部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无现金支付功能。

城乡客运逐步发展。“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客运通达工程和镇村公交发展工程。到2020年底,已建设乡镇客运站49个,新建农村公交站点51个。加快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升农村客运公共服务水平。

客货运输场站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地市客运站新建1个,区县客运站新建3个,区县客运站改建3个。到2020年底,全市拥有67个客运站,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5个,三级站14个,五级站47个;拥有货运物流园区1个;拥有货运站4个;拥有公交停靠站65个。

传统货运逐步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全市物流主要以降本增效为主,积极推进网络货运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市场发展,增强货运行业创新能力。已建成物流集散中心3个,分别为铁力市松涛物流、伊春汇源国际物流园、嘉荫县农村物流园区。

运输装备水平明显改善。到2020年底,全市有旅客运输企业9户,营运客车364台,市际、县际班车中高档客车比例达90%,全市客运经营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方向发展。全市现有货运企业55户,其中普通货运企业48户,危险品企业7户,营运货车4575台。

道路运输辅助服务稳步发展。到2020年底,全市有一类机动车维修企业2户,二类机动车维修企业34户,三类机动车维修企业124户,汽车综合性级检查站8户,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8户。“十三五”期间,积极提高全市机动车维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汽修行业转型升级。完成了审批权下放工作,完善本辖区内档案。落实“互联网+汽修”工作,各辖区维修企业开业许可实现网上审批,极大地方便了经营者业务办理,全面取消二级维护管理工作。

“交邮合作”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邮政普遍服务局54个,快递品牌10个,取得快递经营许可企业89个。全行业拥有车辆468辆。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2.15亿元,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19亿元;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94.28万件,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413.84万元。通过嘉荫县邮政公司与客运车辆合作,实现嘉荫县常胜乡通过客车运输邮件;2020年又通过客车分别向金林区、丰林县、汤旺县、嘉荫县运输《人民日报》,实现《人民日报》当日见报。

“十三五”期间,伊春市客货运输服务能力虽有所提升,但受疫情影响,客货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客货运量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公路方面,2020年受疫情影响,客运量大幅下滑,2020年公路客运量比2015年下降71.4%,公路货运量比2015年下降30.6%。铁路方面,2017年至2020年伊春市铁路货运总量为1958.1万吨,年货运量略有上升;客运总量为948.5万人,年客运量有所下降。航空方面,2016年至2020年伊春林都机场航班起降总量达7768架次。旅客吞吐总量达68.8万人次,货邮吞吐总量达163吨。受2020年疫情影响,各项数据出现大幅下滑。2020年,全年航班起降1466架次,同比下降18.7%;旅客吞吐量10.7万人次,同比下降34.0%;货邮吞吐量0.4吨,同比下降98.5%。

3.行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全面提升执法效能,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人员学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交通行政执法水平。以治理行业黑恶乱象、推进行业服务发展为主线,重点开展打击非法营运与治理超载超限,有力保证了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超限超载控制在2%以下,维护了合法经营者权益。同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压实安全责任制,对管养道路、桥梁、在建工程、客货运输市场、危险货物运输以及重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并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将事故隐患整改到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稳步推进行业改革,严格落实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强化客货运专项整治、打非治违,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开展交通运输安全可控。

4.智慧交通建设稳步推进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部署运政管理系统中,应用智能化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实现对车辆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加快了全市营运车辆GPS监控、调度系统的建设。实行IC卡电子收费系统,积极推行智能驾培教学方式,推行手机APP,为全市乘客提供了满意的出行条件提高道路运输管理水平,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实现伊春市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管理,提升道路运营组织和管理水平。

5.绿色交通稳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同时,始终深入贯彻“绿色交通”理念。大力推进服务区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引导和鼓励运输企业投放节能、大型、专业化运输车辆和绿色环保车辆;推动城市公交转型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公交的更新换代;大力推进纯电动新能源车辆的应用。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投放公交车辆679辆,其中新能源车辆395辆。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伊春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比,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服务品质还需进一步增强。公路没有形成网络,市域范围横向公路通道短板突出;市域交通发展不充分,各中心城镇联系不紧密;公路发展对城镇空间拓展、综合交通枢纽的衔接、重点旅游景区与新兴经济节点的支撑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存在大量低等级、窄路基公路。

2.综合运输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数量不足、功能还不完善,与综合交通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现有客运枢纽综合服务功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物流园区核心功能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多式联运专业化枢纽站场缺失。

3.运输组织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不足,整体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市民出行要求,出行比重偏低;基础设施用地紧张,选址落地难,动迁成本高,设施能力仍不能满足增长的需求;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未形成良好衔接,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智能化高科技手段管理公共交通的能力有待提高,智能化建设统筹力度不够,缺乏利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的能力。

4.智慧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标准化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待加强。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力有待提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绿色交通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还有不小的差距。

5.交通治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理体系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善,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能力有待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6.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交通产业体系融合发展仍存在支持力度还不够,物流园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港口码头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

二、形势与需求

(一)面临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运输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深刻阐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属性,明确交通运输发展先行官的历史新定位,赋予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新使命。我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六个龙江”。为找准攻坚着力点,打好发展组合拳,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开创新局面,提出“八个振兴”。综合交通运输是“六个龙江”和“八个振兴”实施的桥梁和纽带,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交通领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支持现代农林业发展,要求交通运输做好保障支撑。现代农业、林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坚持农业、林业优先发展,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强林区工业发展动能,进一步稳固产能是伊春市“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交通运输领域涉及农业、林业开发的项目有优先建设和资金保障,坚持协调发展,为生态新农村建设做好支撑,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发挥“四好农村路”建设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注重林区产业路建设,推动林下经济节点发展,对林区道路建设进行服务、监管和推进,使得林下经济交通服务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为加快推进农业、林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2.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脚步,积极推动城乡交通运输组织升级。“十四五”时期,伊春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需建设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推进一批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加快建设城乡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基本形成连通伊春市主城区及周边城镇的快速高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3.重点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发展空间。近年来,伊春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展旅游强市建设,努力把伊春打造城全国卓越的森林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北方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十四五”期间,伊春市将继续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建设旅游强市,将旅游业与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以建设旅游公路为切入点,以国省公路干线为骨干,以农村公路、旅游公路为支线,连接重点景区及沿线乡村,按旅游路、景观路的标准打造成为服务完善、快慢综合的旅游廊道,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交通将全力辅助伊春市旅游业发展,提升旅游业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旅游知名城市。

(二)需求分析

客运方面,随着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居民对出行舒适、便捷的品质要求提升,出行目的更加多样化,对出行舒适、便捷的品质要求提升。出行方式的改变、交通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将有助于人均出行次数提高。同时,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居民的出行人数和频率也将逐步增加,尤其是城市近郊、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出行强度大,通勤出行之外的旅游、娱乐等弹性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出行需求将更加旺盛,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

货运方面,货物运输发展对运输服务质量、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和综合枢纽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货类结构看,虽然经济增速减缓对资源型产品的依赖降低,受经济新常态、经济转型发展和节能减排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原材料运输强度将略微降低。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很多行业货物运量将会增长,尤其是电商驱动下快递物流将会出现持续式增长。同时,随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实施,农民收入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生产货运需求和农村物流将明显增加。

初步预计,到2025年,公路客运量约为443万人次,“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0.37%左右;公路旅客周转量约为29295万人公里,年均增长1.70%左右;公路货运量达到约677万吨,年均增长1.82%左右;货物周转量达到约126000万吨公里,年均增长2.01%左右。铁路客运量约为292万人,年均增长1.91%左右;铁路货运量达到约691万吨,年均增长1.73%左右。航空客运量约为17.7万人,年均增长1.50%左右;航空货运量约为28.8吨,年均增长1.63%。

三、发展思路

(一)总体要求

1.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策,积极发挥推动作用。积极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支撑黑龙江省东北部对外开发开放城市群发展,将伊春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国家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即哈尔滨至伊春铁路客专、嘉荫县通用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打通断头瓶颈路径,加强城际、贸易、出境、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加强综合客货枢纽建设,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增强伊春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支撑服务能力。

2.在全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市、旅游强市之路。伊春是黑龙江省主要森林生态旅游区,辖区内建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四五”时期全市依托“森林、地质、河流、空气”等具有明显优势的旅游资源,牢牢把握“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全域、拓展全季,加强与全省协调发展,强化与全省东北部城市群、哈大绥都市圈等重点城市地区联动发展,重点推进旅游通道、产业发展通道、对俄贸易通道建设,构建区域综合交通走廊,推动伊春旅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3.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支持作用。伊春作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重要的城市,重点打造绿色、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医药业、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哈尔滨产业体系,促进北药研发、绿色农副产业精深加工发展。加强与鹤岗、佳木斯的职能分工和合作,强化木材精深加工、冶金、北药生产、物流等职能,共同打造黑龙江北部核心城市群。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合作,重点建设鹤哈高速公路、铁科高速公路和哈伊客专、鹤伊客专,促进城市间联系,推动伊春产业多元化、外向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设成为以森林工业为主的北部经济区的核心。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推进汤嘉铁路等跨境基础设施衔接,打造国际交流通道。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相关工作部署、省交通运输厅有关工作要求,切实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部署要求,围绕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办好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交通目标,补短板、兜底线、强服务,把握好伊春城市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充分发展交通引领作用。紧扣“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以交通优势提升对俄贸易、治边开放等独特区位优势,完善大通道、大枢纽等体系布局。推动交通设施融合发展,优化组织、打通循环,促进“多向多式”“互联互通”构建高效便捷基础设施网络,支撑伊春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三)发展原则

突出重点,稳中求进。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决策部署为根本出发点,落实建设交通强国、服务现代化新龙江总体布局等长期部署,科学制定“十四五”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强的重大项目建设;聚焦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补短板、优结构为重点,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服务能力和品质。

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推动交通运输服务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发展。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强化各种运输方式协调衔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动交通运输综合化、一体化发展。引导交通运输与旅游、物流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以人为本,和谐统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们出行可靠性、便捷性、舒适性来规划和组织交通,紧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抓住国家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加快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安全至上,绿色发展。把安全保障作为前提,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交通运输各环节,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提升都市区及主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坚持公交优先,形成以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引导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智能高效,创新发展。突出智慧运输、服务高效。以大数据智能化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提高智能化交通发展水平,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交通运输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推动技术、制度、政策及管理方式改革创新,推动交通共建共享模式发展,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创造智慧交通出行环境,提升交通服务品质。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重点考虑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与信息化、绿色环保、安全应急和行业管理等六个方面。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交通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运输产业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统筹交通运输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科学安排增量,充分整合存量资源,求实效、谋长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国、省有关政策要求,围绕规划目标,合理安排建设任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服务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抓住国家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加快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1.基础设施覆盖充分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完善。围绕航空、铁路、公路等城乡基础设施国省重点投资领域,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普通国省道改造升级、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跨境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农村公路、通乡通村公路、国防公路建设基本完成。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建设进程加快,达到铁路网主骨架功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加快实施通村通组硬化路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面形成覆盖广、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到2025年,伊春市围绕“三横三纵三联”国省干线公路通道建设,依托“一带一路”、东北振兴、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等重大战略及东北亚经济圈等规划,形成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为动脉、广泛基础网为支撑的路网体系。县(市)、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建成伊春市重要交通节点、所辖县(区)和周边主要城市以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连接的主干快速通道,打造以主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城市生活圈、临近城市和县县之间1.5小时交通圈,积极融入哈尔滨2小时交通圈。

三横:国道(G331)丹东至阿勒泰公路、省道(S204)四季屯至鹤岗公路、国道(G332)萝北至额布都格公路

三纵:国高(G1111)鹤哈高速公路、国道(G222)嘉荫至临江公路、省道(S207)伊春至牡丹江公路

三联:省高(S12)伊齐高速公路、省道(S512)保兴乡至新青区公路、省道(S205)南岔至孟家岗公路

远期到2035年实现综合交通网络全面覆盖的目标。县级行政中心基本实现15分钟上国道、30分钟上高速公路、60分钟上铁路;高速公路连通所有县级行政中心、嘉荫口岸、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九峰山养心谷等重点景区和西钢、鹿鸣钼矿等重要产业集聚区;普通国省道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连接所有县级行政中心,覆盖全部乡镇,相邻县之间便捷连通。

2.交通网络结构优化

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更加优化,通行效率有效提升。综合交通网络密度、结构更加完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实现提效率、增效益、强弱项、补短板相结合,完善铁路、公路、机场系统布局,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综合运输体系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显著提高。农村路网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城乡畅通、安全环保、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农村公路网络。

到2025年,伊春市国省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公路快速网和干线网更加完善,力争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85%以上,其中,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95%,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5%以上。农村公路通硬化路里程进一步增加,农村公路三级及以上占比达到45%以上,其中,县道三级及以上占比达到70%以上,乡道三级及以上占比达到60%以上。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到75%以上,形成覆盖广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

3.交通枢纽衔接顺畅

综合交通衔接转换体系基本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功能合理配置、衔接紧密,国际国内运输通道互联互通,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实现顺畅衔接与转换。完成建设公铁联运客运枢纽站,实现公路、铁路及城市公交无缝衔接,完成建设农村客运服务站,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集疏运体系更完善,开展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推进专业化物流产业发展,积极培育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把伊春市打造成联接国内发达地区与东北亚、俄罗斯、北美的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全面实现伊春市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到2025年,公路、铁路、航空客货运枢纽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初步建成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现代货运服务体系。建设客货运枢纽,建设市、县级客运站和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邮政实现“村村直通邮”、快递“乡乡有网点”,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式衔接”。

4.交通治理法制安全

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公路、铁路、民航、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大幅提升行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改善交通行业管理形象,使行业发展软实力全面提升,营运车辆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安全监管和市场监管显著加强。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交通运行更加安全可靠,道路运输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实现逐年下降。交通基础设施和重点载运工具监测监控网络更加完善,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5.智慧绿色交通稳步发展

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明显提高。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实现深度融合,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实现智慧交通引领运输服务升级。交通枢纽站点无线接入网络广泛覆盖,铁路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客运网上售票比例明显提高,应用信息化技术得到积极推广。

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交通运输对外部资源环境更加友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8%,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完成充电、充气等场站服务设施建设。尾气排放、噪声污染和公路施工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集约利用土地、线位等资源,实现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

6.设施养护全面科学

运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设施养护水平稳步提升。国省干线公路路况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全面提升,积极推进科学养护进程,实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航道、港口养护管理与保护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养护体制机制、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适应区域水路运输、国际贸易运输发展的需要。

7.交通运输与产业深度融合

交通运输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交通运输与旅游、农业、工业、商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重要运输通道全面畅通。景区连接道路提档升级、水上观光游线全面开通,对接“醉美龙江331边防路建设,完善基础服务配套,提升“小兴安岭”区域自由通达性,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便捷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俄远东地区的交流合作显著加强,对俄贸易通道更加畅通、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更加深入。实现全市对外经贸合作向全方位多领域拓展、向俄远东及腹地拓展。

 

“十四五”时期伊春市交通运输主要发展指标表

发展领域

具体指标

单位

现状值(2020)

发展目标值(2025)

基础设施

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

%

80

≥85

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

%

94

≥95

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

%

55

≥75

农村公路三级及以上占比

%

23

≥45

农村公路优良路率

%

/

≥75

运输服务

公路客运站数量

18

21

具备多式联运服务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数量

3

4

机场数量

1

2

行业治理

     

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

%

/

8

新能源公交车占所有公交车比例

%

50

55

 

四、发展任务

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智慧城市”为目标,以“补短板”为重点,以“优结构”为抓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加强铁路网通达深度和网络化程度,扩大覆盖范围和服务人口,逐步推进路网改造升级,完善公路网畅通性,增强港口码头功能,加快建设以枢纽为核心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加强高速公路建设为突破口,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行业治理为保障,以强化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全面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供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由“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转换。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抓住国家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加快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一)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紧扣国家“一带一路”、东北振兴、交通强国等战略,按照“筑通道、补短板、优结构、强枢纽、促产业、谋创新”的发展思路,结合伊春市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规划伊春市“十四五”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构建“一心、三横、一纵、一边”的综合运输网络。其中,一心是伊春市区为中心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三横是鹤岗-汤旺河-黑河、佳木斯-鹤岗-伊春-北安和方正-铁力-绥化三条运输发展通道;一纵是嘉荫-伊春-铁力-绥化-哈尔滨运输发展通道;一边是沿黑龙江和丹阿公路为主的公水联运通道。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伊春市综合运输网络紧密衔接,依托铁路、公路形成“内联外通”的交互格局。对外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为主要支撑,无缝化对接哈尔滨“两小时交通圈”范围;对内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的“三横三纵三联”主骨架、县乡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公路交通体系,构建集约化、立体化城市交通发展体系,支撑伊春市高质量跨越发展。

1.以“筑通道”为载体,提升服务和支撑国省战略能力。借助国省重大战略的机遇,完善对俄贸易“大通道”建设,提高东北部片区的对外连通水平,积极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推动伊春市对俄开放开发,加快提档升级。完善嘉荫至伊春至绥化通道和铁力至方正通道,推动伊春融入“哈长城市群”,进一步压缩区域时空距离,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开展产业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沿边高等级公路走廊,促进伊春融入“东北亚经济圈”。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打通普通国省道“梗阻段”和“断头路”,打造沿边高等级公路走廊,推进沿边开放开发,更好的融入到“东北亚经济圈”。

2.以“补短板”为重点,推进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功能,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网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提升区域高速公路通达率和衔接性,改善高速公路网络局部不完善问题,提高主干路网间转换效率,加强区域联通便捷,提高高速路网的网络功能及整体效率。推进普通国省道改造升级,以提档升级为重点,高质量推进普通国省道路网的通畅性,消除交通瓶颈,加快路网结构优化衔接,扩大路网服务范围,全面提高干线公路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有效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

3.以“优结构”为抓手,完善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调整运输结构等宏观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以旅游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旅游,优化运输结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水运建设,加大黑龙江旅游航线的运力投入,不断提升水路客运交通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水路客运服务能力稳定增长。加快高速铁路网络布局,推进伊春至鹤岗客专和黑河至乌伊岭铁路建设,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结构和长距离交通出行方式,适时推进普速铁路扩能改造,拓展铁路辐射范围,提高铁路运输效率。

4.以“强枢纽”为核心,建设“内畅外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强化枢纽功能为核心,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内畅外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体系,围绕公路和铁路进行网络拓展,推动区域路网体系完善,重点建设伊春市高铁公路综合客运枢纽中心,提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和地位。统筹枢纽站场一体衔接,以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为重点,推进枢纽站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推动信息共享,完善换乘换装设施和集疏运系统。推动枢纽经济特色发展,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培育枢纽经济,推进枢纽设施、枢纽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提升综合交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进传统铁路货运场站向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现代物流园区转型发展。

5.以“促产业”为动力,开启交通运输发展新模式。加快交通与农业、林业、对外贸易、旅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市域公路路网结构。大力发展交通旅游业,加快构建高品质的交旅客运服务体系。围绕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区和黑龙江国际风景廊道等重点旅游线路,优化交通干线网络结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景点之间的通达性,把伊春打造为区域旅游综合交通集散次中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物流蓬勃发展。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厢式货车、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构建高效运行的多式联运体系,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快农村服务站及农村物流网点的建设,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全面建成城乡配送网络体系。

6.以“谋创新”为突破,加速打造示范“智慧城市”。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推动交通运输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接入交通运输创新平台,培育建设重点科研平台,加大人才软环境建设,培养引进高层次交通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推动交通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的智慧化、交通的智慧化和智慧的产业化,着力构建交通运输产业链。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交通。推进行业管理平台建设,构建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推广和完善卫星定位系统安全监管和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系统并融入黑龙江省运政管理系统。推进交通运输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建设高品质交通网

1.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功能

加大覆盖,优化衔接。进一步提升区域内高速公路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高速公路网络的覆盖,使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更加均衡。新增具有联络功能的高速公路线路,提高路网间衔接转换效率,加强区域之间沟通的便捷性,提高路网的整体可靠性。“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国家级高速公路项目2,总里程195公里。末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谋划伊春至嘉荫高速公路项目和金林至铁力高速公路项目。

——提升区域高速公路通达率和衔接性,改善高速公路网络局部不完善问题。提高主干路网间转换效率,加强区域联通便捷,提高高速路网的网络功能及整体效率。规划建设G1111鹤岗至哈尔滨高速公路鹤伊界至伊春段118公里;规划建设G1015铁力至科右中旗高速公路铁力至铁通界段77公里。

2.提升国省干线路网通达性

“十四五”期间围绕稳步提升普通国省道技术等级,以“补短板”和“强网络”为导向,以提升路网通畅性为重点,高质量推进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加强路网结构优化衔接,扩大路网服务范围,全面提高干线公路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国省道项目9,总里程513.875公里。其中,国道项目3336.775公里、省道项目6177.1公里;一级公路100.830公里、二级公路377.945公里、三级公路35.1公里。

——推动续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口岸公路建设,实现边境口岸和沿边城镇快速连接,口岸贸易和边境旅游便捷畅通,为对俄国际通道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升级改造国道嘉荫至临江公路嘉荫至汤旺河段94.3公里。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围绕“醉美龙江331边防路”建设,构建快速便捷的旅游运输网络,推动沿边城镇的快速连接,实现交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主线路面改造工程,提升通行能力,实施国道丹东至阿勒泰公路萝嘉界至嘉逊界段216公里。

——实现路网“联网贯通”:为提升路网服务能力,打通瓶颈路段,加快优化路网衔接,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规划升级改造国道嘉荫至临江公路铁力过境段26.475公里。

——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改善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升级改造省道保兴乡至新青区公路96.9公里,改扩建省道四季屯至鹤岗公路逊克界大平台-乌伊岭-汤旺河61.8公里。提高路网的整体可靠性和通达性,规划建设高速公路连接线3条9.9公里,省道南岔至孟家岗公路浩良河至汤原段二级公路8.5公里。

远期到2035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综合交通网络全面覆盖的目标。谋划研究国道萝额公路乌翠区至绥化界段、省道伊春至牡丹江公路翠峦至铁力段等项目的建设。

3.加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能力,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整体技术等级提升,保持农村公路经济节点通畅,打通县乡公路重要路段断头路,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覆盖广度和网络化水平。强化农村公路服务导向,按照“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理念,重点推进旅游路、资源路和产业路建设,连通主要经济节点和A级以上景区,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及支柱产业的发展,满足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发展需要。“十四五”期间,拟改造农村公路、林场路、旅游路、产业路271公里。

1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

持续推进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保持农村公路经济节点通畅,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十四五”时期,规划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工程10公里,畅通农村公路对外运输。

2林业路、旅游路、产业路及农村路提质改造

继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旅游及旅游景区的衔接,按照“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稳步推进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十四五”时期,规划实施林业路及农村路提质改造工程72.740公里,规划建设旅游路、产业路188.370公里,其中:乌伊岭松江源湿地至茅兰沟景区92.970公里、桃南公路至神树村4.6公里、南岔至梧桐9.2公里、铁力伊哈公路至卫东公路20公里、五营前锋林场至大岗瞭望塔16.5公里、川村至发电厂22.5公里、明月林场至红光16.5公里,北列林场至五九林班6.1公里。

远期到2035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谋划研究建设旅游公路21公里,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270公里。

4.提升公路交通运输安全水平

“十四五”期间,完善公路安保防护设施、加强灾害处理和危桥改造力度,切实提高出行安全水平。规划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118公里,实施安保工程100公里,其中,国省道20公里、农村公路80公里。继续加大国省道、农村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力度,规划实施公路灾害防治158公里,其中,国省道50公里、农村公路108公里,提高路网整体抗灾能力。继续加强危桥(隧)改造工程,重点对干线公路改造路段上四、五类桥梁进行同步改造,消灭国省干线公路危桥和大、中型公路病害,国省道桥梁完好率保持100%。有序开展农村公路低等级桥梁改造,提高桥梁安全和耐久性。规划加固、改造国省干线危桥9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67座。

5.加强客运及货运(物流中心)枢纽改造提升

推动客运出行便捷化、品质化,大力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培育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主体,鼓励客运企业规模化、联盟化发展。加快道路运输转型升级,提供多样化多元化客运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客运需求。推进市、县级客运站升级改造和建设,主要乡镇建设集客货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站点。“十四五”期间拟规划新建综合客运枢纽1个、新建公路客运站1个、维修改造公路客运站4个、县区级农村物流中心新建项目1个。

远期到2035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谋划研究新建丰林县农村物流中心项目,拟新建和改建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服务站12个,其中新建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项目5个,新建和改建村级综合运输服务站项目7个。

6.加快铁路网建设

加快高速铁路网络布局,规划续建哈尔滨至绥化至铁力至伊春铁路客专,助力黑龙江省形成南北贯通的高速铁路网。谋划建设鹤岗至伊春铁路客专,完善黑龙江省东部路网,打造东部两个闭合环线,助推黑龙江省高速铁路网融入全国网需要。谋划黑河至乌伊岭段、汤旺河至嘉荫段、铁力至钼矿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互联互通网络,扩大沿边开放,贯彻落实和融入“一带一路”。

7.促进航空网建设

通用机场布局规划以需求为导向,根据《黑龙江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8-2030年)》对伊春市通用航空服务需求的综合评分情况,初步筛选出通用航空需求强的区域。加快推动发展通用航空,“十四五”时期,规划嘉荫县通用机场的建设,谋划铁力、南岔通用机场建设,开展短途运输、公务飞行业务,同时兼顾航空护林、农业航化作业和应急救援等,可有效改善其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促进通用航空与民用航空相补充,发挥比较优势,打通联合瓶颈。

8.深化交邮合作

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县级和乡镇客运站资源,积极拓展邮政快递中转装卸、运输配送等服务,鼓励依托邮政乡村服务点延伸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助推优质林下产品及农副产品走出田间地头。在运力资源互用互补方面,充分利用广大农村客运网络,推进建制村通客车与建制村通邮工作协同联动,积极推广农村客车代运邮件快递,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开展“定时、定点、定线”的货运专线服务,提高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服务能力,鼓励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物流供需精准匹配、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远期到2035年,为巩固快递下乡成果。推进“快递进村”,快递企业通过驻村设点、邮快合作、交邮合作等多种渠道进村服务,扩大“快递进村”覆盖率。实现全部建制村建立具备寄递功能的综合服务站,全面完成村邮站升级改造,实现邮政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全覆盖,达到稳定运营。乡镇邮政网点全面拓展代缴代办各类农村公共服务业务,达到“一点多能”。发挥农村邮政快递网(站)点辐射带动作用,谋划研究建设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引领拉动农村产业规模发展。力争打造1个快递年业务量超过10万件的县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三)完善交通枢纽功能

1.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体系

“十四五”期间伊春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主要围绕公路和铁路进行网络拓展,推动区域路网体系一体化,建设多层次的铁路网络,构建快速联系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黑龙江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节点,是发挥区域乃至国家层次重要运输中转集散功能的节点,积极推进伊春市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强化与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及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区域性枢纽城市是核心枢纽城市的补充,是省内其他城市与核心枢纽城市、省外城市进行资源交换的重要中转站。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主要依托当地主导和优势产业,以及既有交通枢纽条件和区位优势,为城市居民出行和产业经济提供服务及支撑,实现交通与产业联动发展。

2.统筹枢纽场站一体衔接

公路运输是铁路、航空集疏运的主要方式,为促进综合客运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效益。“十四五”期间,将“零换乘”理念充分融入综合客运枢纽的建设中,进一步加强与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规划新建伊春西站综合客运枢纽,客运枢纽的布局选址要求与铁路站场、机场、城市大型公交枢纽的布设相协调,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与换乘。进一步完善市县级公路客运站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客运枢纽体系。通过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同时提高乡镇村客运站的利用效率。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清理可开发建设的公交场站用地,完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综合停车场的建设。科学安排枢纽场站的公共交通运力,优化运营时间和发车班次,畅通旅客出行。站场选址应把道路交通组织方案作为主要依据,依托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实现进出站车流、客流的合理组织,满足客运的集疏运要求。

引导具有较强公共服务属性和区域辐射能力的通用集散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项目发展。重点支持南岔县县级农村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灵活、机动、门到门的技术特点,实现货物在枢纽节点的快速集散、干线批量运输、中转分拨和高效配送,核心功能是提高干支衔接效率和组织化水平,实现网络化、规模化运输,为区域性货物提供快速集散服务。围绕货物流向,推动货运枢纽场站集疏运体系建设与完善,提升货运枢纽跨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水平。推进甩挂运输车辆及设施设备标准化工作,引导开展社会化甩挂运输。积极发展铁路货运“门到门”服务。加快培育承担综合运输业务的市场主体,支持运输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联盟发展,推动实现客货运输一体化。

3.推动枢纽经济特色发展

依托公路、铁路及航空等枢纽,大力提升枢纽设施功能,吸引聚集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为伊春市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和创新注入新内涵。推进公路枢纽建设,联动发展特色产业、跨境贸易及口岸服务等新型服务功能。依托航空枢纽建设引导高端服务业、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推进传统铁路货运场站向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现代物流园区转型发展。

4.构建综合交通枢纽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发展体制机制,统筹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建设协调,推动多部门建立跨行业综合运输协调联动机制。探索铁路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利用客运专线建成后原有普铁释放运能服务货运的可行性,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益,支持铁路市场化改革,针对铁路运价转变为指导价后,研究多式联运票价票制改革。

(四)提高运输服务品质

1.拓展区域运输服务功能

加强长途客车班线动态调节、定制服务。加快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推广城际客运班线公交化。利用农村公交系统,加快小件快运网络基本覆盖建制村。完善集疏运体系,开展公铁多式联运,电商快递城市配送。

2.提升城乡运输服务水平

农村公路和客运停靠站的规划、建设、标准统一。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农村线路客流大幅下滑难以经营,以减少车次、加大补贴、优惠税费、动态调节等手段维持每天往返。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公交网络布局。打造经济高效和更具竞争力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3.促进新业态新模式运输服务发展

拓展运输服务功能,促进交通运输与客运、物流、信息技术等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壮大交通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形成新动能。引导网约车有序发展,推进许可程序。建立推广“交邮合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统一规划路网和场站,加大政策扶持,构建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乡镇客货运站和邮政管理局一体化建设,由邮政管理局、运输企业联合经营。

(五)强化科技创新智慧引领

1.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重大建设工程,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支持科研骨干和优秀团队承担重大任务,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团队。利用手机APP、互联网站、电视、可变情报板以及交通服务热线,提供基于位置的全程、实时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推进交通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市交通运输执法信息交换共享。加快推动行政执法案件电子化改造,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执法的联防联控以及行政执法案件信息异地交换共享。运用信息化手段稳步推进非现场执法,实现违法行为的综合巡检和自动甄别。

2.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交通

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支撑,探索构建智慧交通云平台、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工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工程。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交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和综合运输协调服务系统示范工程。构建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综合运输信息以及物流资源交易、车货匹配、安全监管等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平台之间数据对接、信息互联,促进市内外互通、兼顾乡村的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流活动全程监测预警、实时跟踪查询,有效降低运输载具空驶率,为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提供平台支撑。

(六)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1.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统筹规划交通线路及枢纽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线位等资源,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提高公路建设的资源利用率,推广使用公路建设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

2.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推动货物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推广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公交车逐步更换为纯电动,电动、燃气网约车得到充分发展,充电、充气等场站加强建设,提升绿色出行比例。营运车辆单位能耗明显下降。在收费站和服务区全面建设污水、烟尘处理工程。

3.强化交通生态保护修复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强化生态环保设计,建设绿色交通廊道。继续加强公路生态保护,在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让各类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国家一级公益林等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优化公路建设路线,减少取弃土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建设时避让水源地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点,结合国省道改造,对穿越或靠近生态敏感区且造成一定生态环境影响的已建公路,进行生态修复。强化对交通运输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环保监管,制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保验收制度,全面推行建设工程环境监理工作。

(七)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1.完善安全生产体系

严格执行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强化安全三同时制度和企业主体责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继续深化安全整治,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加大现场监督和巡查力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督考核。强化客货运输站场、车辆安全技术、从业人员资格等源头安全监管,把安全生产监管等工作落到实处。

2.提升设施设备安全水平

加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养护,加强设施运行监测检测。提升运输装备安全水平。继续加强国、省道安保工程建设,逐步向农村公路延伸,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实施“生命线”工程,构建生命线公路网。

3.强化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健全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加强省、市、区县之间应急联动,强化各级、各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相互衔接,加强预案管理常态化,推行应急预案的审查和报备。加强应急装备、设施和队伍的建设。改善应急救助设施和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专业信息系统建设。配备高效、快速的智能机械和大型清雪设备用于应急救援和养护。

(八)加强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

以深化交通运输行业改革为动力,以法治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管理服务创新为手段,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撑伊春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取得新突破。

1.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改革

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适应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实施“大部门制”改革,实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管理,统筹协调铁路、机场和邮政业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合并审批手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交通运输规划体系改革,完善跨领域、跨区域、跨方式的交通运输规划协同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和国土空间控制规划的衔接,推进多规融合。

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进市、县综合执法改革。明确相关职能工作界面,整合执法队伍,减少执法层级,加强执法保障,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执法效能,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建设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2.提升交通运输法制能力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法规制度体系建设。遵照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交通运输工程、运输服务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在高端设施设备领域和新技术新业态领域,绿色交通、安全应急等重点领域,以及多式联运等综合运输领域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提高综合执法效能。

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的推行,力争做到执法行为过程信息全过程记录,执法全过程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加强交通运输基层执法站所“四基四化”建设工作,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形象统一、保障有力的基层执法框架。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遵照相关决策规则,明确决策范围,加强决策目录管理。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记录和立卷归档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交通运输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为重大决策、重大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意见。

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完善交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案件移送制度、联动协作机制,实现审批服务与执法监管信息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将执法检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社会信用记录,完善部门间相互衔接的联合惩戒制度。完善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联合协作机制,加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全过程信用监管。加强信用承诺制度建设,公布实行信用承诺制的政务服务事项和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探索建立信用承诺相关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推送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信用评价,探索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信用评价体系,开展公路建设市场、道路运输市场等领域的信用评价工作,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完善事后信用奖惩,依法依规开展事后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探索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的信用修复机制。

加强信用产品创新。推进交通运输政务诚信工程建设,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政务公开,探索建立第三方机构政务诚信评估制度。推进行业诚信文化宣传工程建设,谋划开展“信用交通宣传月”等活动。

(九)推进交通运输与产业融合发展

1.加强旅游产业发展

交通与旅游密不可分,交通是旅游的基础先决条件,旅游是交通的重要业务领域。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新时代的到来,对交通运输提出了畅安舒美的更高要求,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优化旅游客运发展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以优质的自然资源、先进的发展理念、快旅漫游的交通体系为支撑,建设铁力至嘉荫的旅游大通道,加强与醉美龙江331边防路深度融合。解决交旅融合的基础设施障碍,将公路基础设施如收费站、服务区等有机的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谋划建设自驾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自驾游服务点及景区停车场、特色民宿等项目。增加交通运输便利性,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和促进。

一是围绕“行”要素,大力推进“快进慢游”交通工程,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构筑快捷畅达的全域旅游交通网络。

二是推进高铁站、公路客运站、机场旅游咨询网点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咨询站点网络。

三是实施旅游交通提升工程。航空方面,在林都机场扩建基础上,增加航线条数和航班数量,进一步开拓通航城市旅游市场。铁路方面,推进铁力至伊春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围绕沿线站点建设旅游咨询网点等服务设施项目。公路方面,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干,以农村公路、旅游公路为支线,打造“蝴蝶型”四通八达的集散路网。强化公路的旅游功能,把重点乡村、景点连接起来,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醉美龙江331边防路文旅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2.创建物流运作新模式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为定位,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目标,以引进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和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为重点,以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整合物流资源为主线,大力发展运输业、仓储业、配送业、快递业,尽快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周边、联通国内国际的物流体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于大宗农产品,大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和高附加值货物直达运输,加快发展定班定线的厢式运输、汽车列车运输、集装箱运输、保鲜或冷链运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由市、县市、区级政府牵头的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将“十四五”时期重点目标和任务予以贯彻和落实,加强任务分解,明确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权责及任务分工,确保实施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加强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严控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制度,及时把握和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

(二)注重沟通衔接

重视规划衔接。加强与国土空间、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等规划衔接,把握好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由“被动跟进”转变为“主动引导”,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各级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根据建设发展目标的用地需求和规划的实施进程,合理统筹平衡各阶段的用地指标,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持续稳定。妥善做好交通建设项目与三线协调工作,主动化解项目政策处理中的各项矛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交通运输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等部门间要加强沟通配合,协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规划实施中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适时开展跟踪评估和建设项目后评估,根据规划落实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各级政府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细化落实本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促进本规划布局落地。

(三)争取政策支持

加强项目谋划。统筹部署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数据库,提前做好项目储备。继续密切跟踪国家重大政策和行业发展重点、投资政策调整动向,力争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之中,争取更高层面、更大力度的支持。

继续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应继续把交通运输事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沿线土地经营等政策。落实本市各级财政资金用于相应事权的交通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手续,形成有利于项目建设、有利于投资招商的好环境。

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性投入,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运用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专项债券等融资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加强财务分析和资金监管,严格防范债务风险。

(四)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明晰相关部门的职能,针对规划实施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管考核制度,以确保规划得到有效落实。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规范体系,从前期工作、方案研究、设计施工、专家咨询等多个环节配合省厅制定统一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保证交通建设质量。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提升交通运输依法行政水平,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方法,强化法治交通建设保障,加强交通运输政务服务。

(五)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普通公路管理,以精品示范工程为引领,强力推进养护示范路和绿化精品工程建设,提升公路整体服务水平。加强港口管理,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铁水等多式联运,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大从业单位、人员质量行为规范和现场实体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严肃质量问题查处,健全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建设和运输市场管理,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健全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六)强化智力保障

坚持把科技引领作为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交通科技、节能减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建立符合交通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工作体系,努力在低碳交通、交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交通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三支队伍为重点,全面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不断深化廉洁交通建设,继续推进交通基层基础建设,高度重视交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准入管理,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规范高效、勤政廉洁的高素质交通干部人才队伍。

(七)加强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综合运用舆论宣传、理论阐释、文化传播等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交通运输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持续增强交通运输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用纪律红线确保党员干部讲纪律、守规矩。增强职业成就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健全绩效考核、综合目标考核和干部年度考核机制,制定奖惩制度。完善交通政务信息公开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扩大公众、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知情权、监督权。整合全行业新闻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模式,加强与社会媒体的沟通,鼓励公众参与,为交通运输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图表解读:https://yc.gov.cn/zwxxgk/zcxd/tbxd/2022/11/166012.html

文字解读:https://yc.gov.cn/zwxxgk/zcxd/wzjd/2022/11/166011.html

分享到: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