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伊政发

索 引 号: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伊政发〔2022〕13号
发布日期:
2022-07-07
时  效:
名  称: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伊春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伊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07 13:50来源: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访问量:
字体:

伊政发〔20221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中、省属各单位:

现将《伊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伊春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伊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服务伊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导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落实,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局良好。

教育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学前教育进入普及普惠发展阶段,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6年的85.62%提高到2020年的89.4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16年的66.40%提高到2020年的91.91%,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774.71个百分点,基本补齐了我市学前教育短板。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一体化发展,我市2017年全域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检验收,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省定标准化,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9.8%,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布局优化调整,由2015年的16所调整到2020年的10所,初步实现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基本确立。终身教育持续发展,建成1所社区大学,实现了县区社区教育全覆盖,全民终身学习环境进一步形成。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高,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多媒体教室1474个,录播教室70个。研学实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伊春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研学实践经验在全省推广。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重大政治任务,投入改薄资金1.24亿元,薄弱学校全部达标。投入1.62亿元、累计资助学生10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无一辍学,随迁子女安置率和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实施“零择校、零择班、零择座、零指定”服务承诺,建立了“四零承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长效机制。2019年在全省“四零承诺”第三方测评中,群众满意度综合排名全省第二。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出台了《关于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伊春市教育发展规划(2019-2022年)》《伊春教育现代化2035》和《伊春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系列文件,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完成了森工、农垦教育系统中小学移交属地管理改革和市属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379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乡村教师结构不断优化。培训校长、教师12万余人次,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教育供给能力不断强化。教育“三个优先”得到有力贯彻执行,生均拨款制度逐步完善,标准不断提升,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系统全力做好各级各类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应对疫情等突发事项能力明显增强。职业院校围绕我市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定位学校办学方向,在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设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程度更加紧密。依托职业学校的培训资源,面向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残疾人及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等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来,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5万人,累计培训职工2万人次。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大学资源深度融合,市、县、乡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加快推进。

总体看,我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良好,全市教育已经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形势挑战

当前,伊春正处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攻坚期,需要优先发展教育,为实现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多样的教育资源需求日益增长,必须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落实优先发展地位,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教育服务能力,是我市“十四五”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重大教育战略部署;聚焦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全面提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聚焦关键领域重大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学习方式变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加强师生安全保障。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市教育改革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区域间、城乡间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尚不充分、保障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与国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教师队伍素质、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新高考新课改面临的师资队伍和服务保障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需要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十四五”期间,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着力解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弱项,扩大教育服务的公平性和开放性,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实现教育改革新突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黑龙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伊春的特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遵循教育规律,激发活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将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伊春生态立市、旅游强市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工作,规划布局、财政投入、人员配备等优先保障教育。

坚持改革创新。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立足教育市情,围绕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促进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平等权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高中阶段教育进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阶段,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具有伊春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均衡,教育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教强市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教育服务伊春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专栏1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

89.47

90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8

>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7.2

97.5

预期性

中职教育就业率(%)

90

92

预期性

普通话普及率(%)

96.7

98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推动青年学生始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围绕伊春“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突出林区绿色生态特色,广泛开展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方式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构建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中,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合理设计各学段德育内容、途径、方法,进一步丰富和落实各学段德育目标,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红扣子”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特有自然人文资源的育人作用,全面加强“五色教育”(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文化)。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机制。

2.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整合统筹各学段德育课程资源,用好国家统一编写的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有机统一。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推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注重方式方法,推动教师用心教,引导学生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伊春职业学院积极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主动向中小学延伸,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强化对各学段、各类型思政课程的实施指导,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加强政策、经费、人员、条件等协调配套,强化分类指导,优化内容供给,做好示范引领,完善评价激励,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

完善中小学生德育评价指标,将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全媒体视域下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网络化传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指导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优。完善全员育人机制,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推行教师“一岗双责”制。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家访活动。加强中小学教师全员德育工作培训

3.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丰富学校体育内容,广泛开展校园冰雪运动,把冰雪运动作为地方性课程,使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积极推广“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相衔接的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深化中考体育改革。加强视觉环境硬件建设,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建立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全面完成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和任务。将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纳入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体育政策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校和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健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4.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和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构建起新时代具有林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落实教育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实践场所,配齐师资力量,加强安全管理,完善评价制度。推动形成“校校有劳动教室,县县有劳动基地,人人有劳动技能”的劳动教育模式发挥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示范辐射作用,依托我市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学营地和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学校急救设施建设和师生急救教育培训。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丰富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内容。加强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

(二)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基本形成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到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5%以上。

1.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落实黑龙江省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和改造一批公办幼儿园,重点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持续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和奖补机制,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保育教育服务。

2.完善普惠保障机制。落实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公办园公用经费生均财政拨款和普惠性民办园公用经费生均补助政策落实。强化幼儿园分类管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3.提高保育教育质量。推动落实幼小科学衔接和安吉游戏推广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小学做好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标准,遏制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专栏2“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5

>88

>90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

65.1

65.1

65.1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78

80

83

(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县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学生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

1.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科学布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筹区域学位供给,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以县(市)区为基础,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规划,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义务教育用地实行联审联批制度。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

2.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推动至少2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稳定的共建机制,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式发展,整体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3.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落实我省中小学减负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中小学“零起点”教学。深入实施“四零承诺”政策,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全覆盖。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强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

专栏3“十四五”义务教育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优质均衡县(市)区建设达标比例(%)

--

--

20

优质普高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比例(%)

60

>60

>60

义务教育阶段超标准班额(%)

1.6

0

0

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78

82

88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74.6

76.2

76.5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比例(%)

8

9

10

音体美教师配备率(%)

90

95

100

学校冰雪课程普及率(%)

98

100

100

(四)持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实现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障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能够满足需求。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工作,统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普职融通,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省上游水平。

1.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强化政府举办普通高中的责任,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足额拨付高中生均公用办学经费,按标准配备普通高中教师,加快全市高考标准化考场和高中教室、实验室建设,坚持新入学年级班额不超过55人。鼓励全市普通高中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

2.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落实我省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实施方案,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保持现有普通高中数量和办学规模,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3.落实新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工作。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坚持“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拓展实践和创新渠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落实我省新高考改革配套文件,健全学生发展指导机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规范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促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加强教研科研队伍和机制建设,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教育教学交流展示活动。

(五)发展伊春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形成伊春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精准度。到2025年,实现职教体系更加完善、类型特色更加鲜明、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产教融合更加深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巩固提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出台我市《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推动“空、小、散、弱”中职学校资源整合,拓展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能,继续实施中职“双优”建设计划,推进高职“双高”建设项目。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纵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实施五年一贯制中高职“3+2”等长学制培养模式。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探索职普融通模式。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2.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模块化课程”选择机制、“工学交替”教学机制和“做中学”学习机制。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规定,按要求推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推进实施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3.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开展电商产业、现代农林业、全域旅游、健康养老、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产教对接活动。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鼓励校企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积极推进“引企入教”,支持和规范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和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落实对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与学校共建基础设施、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和股份制大学。

4.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以服务林区经济发展为向导,对接我市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食品、林都北药、绿色矿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重大发展的战略能力,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5.提高对外合作交流水平。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同国外友好城市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合作,推动职业学校跟随本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建立与茂名职业教育的对口合作机制,促进两地院校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师互派、教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专栏4 “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50

52

60

(六)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重点向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拓展教育,服务体系的短板进一步补齐。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和教育对象的限制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教育供给更加充分,沟通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的平台逐步完善,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1.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终身学习通道。健全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扩展学历继续教育形式,推行“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注册学习制度和学习服务机制。

2.建立健全全民终身学习制度环境。推进终身学习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鼓励职业教育学校、行业企业建立终身学习机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推动实施国家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

3.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中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终身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面向现(退)役军人、武警官兵、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等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与培训服务。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我市社区教育“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建设。积极推动老年教育发展。鼓励支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

专栏5 “十四五”继续教育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建设社区教育学院示范校(所)

--

--

2

建设社区教育学校(所)

4

6

15

(七)加快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加强民族融合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7%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1.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成果,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

2.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援疆援藏工作。推进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继续落实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持计划选派和管理。

3.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水平,依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科学规范安置具备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化融合教育,巩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4.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落实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方案,使用新课标、新教材,规范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完善我市随班就读工作长效机制,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应随尽随。推进医教、康教、科教融合,积极探索“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注重差异化和个别化教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配足配齐特殊教育教师,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

(八)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全市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层次、质量的机制基本建立,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培养造就一批骨干教师,教师队伍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显著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常态化开展师德培育涵养,推进师德师风基地建设,打造自律自强自立的教师队伍。严格执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广泛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定期开展优秀师德师风宣讲和巡回报告活动。落实好国家大中小学师德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强化师德师风承诺、失范惩戒和师德“一票否决”机制。

2.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落实省中小学教师“十百千”工程、名优校长“双百工程”、伊春市基础教育教师五年培训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实施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提高我市基础教育教师和校长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培训,规范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考核管理,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加强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立教师培训保障体系。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省级双师型教师标准。

3.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推动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依法保障农村教师待遇。

四、重大改革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大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健全完善校长、教师交流激励保障机制。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坚持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整原则,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补足配优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师,及时补充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分类推进中小学校、中职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向农村一线优秀教师倾斜。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含线上线下)。严查校外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违规组织学科类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超范围超时长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无证办学、未经审批一证多址办学、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无资质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等行为。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定期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落实校外培训机构年度检查工作,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年检全过程。建立艺考类培训机构和有艺考生的高中学校常态化监管机制,促进艺考类培训机构和高中学校规范办学。

推动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范围和规模。试行中小学学区化管理,推进集团化办学、多校划片、多校联盟等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黑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责任,将教育评价改革列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任务和常态工作,列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完善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健全教育生态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着力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改革。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把师德师风摆在考核首位,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完善德育评价,强化改进体育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促进人岗相适。加强教育评价专业化建设,提高科学化水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评价过程,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形成具有伊春特点、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健全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考试招生制度。实行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实施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办法。加大优质高中招生配额比例。推动中考体育测试改革。依托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平台,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实施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实践路径。

五)实施教育督导改革落实伊春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的《伊春市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完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强化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职能。到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系。在督政方面,构建完善市、县两级政府教育督导机制,督促县(市)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每年对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评价。落实我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验收办法。在督学方面,聚焦依法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严格按照国家、省标准,统筹推进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工作。中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督学责任区,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并开展常态化督导。在评估监测方面,落实我省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办法,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启动问责机制。按照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的职能配齐配强教育督导专兼职督学队伍。落实我省督学管理办法和督学补助、奖惩与退出机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健全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问责等机制,全面落实《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切实落实教育督导工作经费和条件保障,各级政府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充分利用省级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推进我市教育督导智能化建设。

五、重点工程

(一)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建设工程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分批次推动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质达标。组织开展幼小科学衔接和安吉游戏推广项目两项课程改革试验,落实《黑龙江省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规定,实施家园校共育行动计划和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教研指导,完善学前教育动态监管机制,促进幼儿园办园质量整体提升。

启动实施中小学校现代化建设。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打造“五色教育”活动品牌。健全市、县、校教研机构,建设覆盖所有学科的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健全覆盖各学科、各学段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指南、评价标准,组织各类型基本功、优秀课展示活动,建设覆盖所有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和案例。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中小学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式、参与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实施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实施普通高中学校达标建设计划。严格对照国家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全面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实施一批普通高中现代化学校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引导普通高中学校找准发展定位,研发特色课程,打造特色项目。完成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

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实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的目标。

专栏6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建设工程

重点任务

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遴选幼小科学衔接和安吉游戏推广试点校(园)。

持续开展主题丰富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深入开展违规办园综合治理行动,持续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

实施乌翠区翠峦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伊美区美溪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南岔县幼儿园改造项目、铁力市铁力镇中心幼儿园新建项目、大箐山县朗乡镇幼儿园建设项目、汤旺县幼儿园建设项目等一批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落实黑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13个学科、小学10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市、县、校三级“奋进杯”基础教育精品课评选活动,征集一批教学类、微课类、专题类等优秀教学资源。

实施铁力市第六小学整体改造项目、汤旺县第一小学教学楼改扩建项目、南岔县浩良河镇中学校园项目、嘉荫县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改造及设备购置项目、金林区第一小学新建教学楼项目、乌翠区翠峦第一小学新建项目、友好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乌翠区第三中学建设项目等一批义务教育建设工程项目。

普通高中达标建设计划

建设一批冰雪体育特色校、国防教育特色校、劳动教育特色校等。

实施伊春市第一中学综合实践馆建设项目、伊美区第二中学设施设备教育资源购置项目等建设项目、友好区第三中学建设项目、铁力市第一中学改扩建食宿楼项目等一批普通高中学校达标工程项目。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工程落实产教融合计划。职业院校围绕我市产业需要,培育认定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标准。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共享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重点建设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办好一批适应我市经济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实施职业教育推进工程,建设一批实训基地项目。

专栏7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工程

重点任务

产教融合计划

校企共建共享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到2025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0.8万人,培训2万人次。

职业教育推进工程(实训基地)

实施伊春职业学院学生公寓建设项目、伊春职业学院体育馆建设项目、伊春职业学院口腔医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伊春市公共实训鉴定基地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

(三)教育服务伊春发展工程实施教育服务伊春高质量发展战略工程。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提升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涉农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进程。

专栏8 教育服务伊春发展工程

重点任务

教育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工程

实施乡村振兴教育行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实施兴边富民教育行动,支持边境地区发展。

推动中高职学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四)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基于教育教学课堂需要,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一线全员培训。教师培训内容以课程与课堂为核心;校长培训内容以领导力、决策力、建设力、沟通力和执行力为核心。推动学校构建以“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过关考核与后续提升相结合”为实施原则,以“上岗培训、技能训练、教学过关、团队建设”为主要载体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培养体系,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开展教师能力素质两级考核。推动学校和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办法,实行“一学年一考核”制度,针对不同岗位、教学成长不同阶段的教师,分层分类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个人能力素质考核和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考核侧重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教学实绩,防止“五唯”倾向。

开展市县校三级赛制竞赛。面向在职教师和校长分系列、分学段、分学科、分组别开展教学设计、说课赛课、作业设计、试题命制、课件制作、教学述评、板书板画、演讲朗诵、班主任基本功和校长领导力十个项目竞赛,实现全市基础教育教师竞赛全覆盖。

专栏9  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

重点任务

教师培训

每位教师每年校本培训不少于24学分。

教师考核

优秀率达到参加考核教师总数的15%。

待提高率控制在参加考核教师总数的3%以内。

教师竞赛

五年全市在职教师参赛率达100%。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保障师生绿色上网。不断探索“互联网+”条件下教育发展新模式。促进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智慧教学应用系统建设,建设适合我市实际的校本资源体系和贯穿完整教学流程的过程性数据系统,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全学科、全流程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服务.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落实我省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提升线上教学能力,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新模式,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加快推进全市互联互通的网络录播系统建设,将全市已建设的70所学校的录播教室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视频会议、远程教研等功能。

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牵头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对青少年数字化学习产品的评价审查机制,全面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和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专栏10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重点任务

建设智慧教学应用系统

建设适合我市实际的校本资源体系和贯穿完整教学流程的过程性数据系统,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全学科、全流程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服务。

建设网络录播系统

建设全市互联互通的网络录播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视频会议、远程教研等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体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现代化重大问题。出台《伊春市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工作措施>责任分工方案》,健全完善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带动中小学校党的建设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加强统筹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学校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时间节点。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主动履职尽责,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十四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三)全面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化简政放权,实现教育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推进教育系统普法工作,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教育工作者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广泛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巩固提升校园安防建设水平,构建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开展常态化安全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四)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落实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方向,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转移,公共教育投入向农村地区、边境地区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完善动态绩效评价机制,提升教育部门和学校整体绩效水平。

(五)加强评估多方监督。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策略。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附件:伊政发〔2022〕13号附件:关于落实伊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任务分解表.doc

分享到: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